全国服务热线:国际站
138721096293月25日,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办公室举行“2025年成都市AI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媒体吹风会”,介绍全市AI产业链发展状况及2025年重点工作,发布《2025年成都市AI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并就做好成都市AI产业链新闻宣传工作与参会媒体进行座谈交流。作为成都市2025年AI产业链发展的目标任务书、工作路线图,《工作要点》明白准确地提出将聚焦高品质特色产业园、产业创新联合体、AI三要素、“AI明日之星”企业、“人工智能+”行动、重点项目招引促建、产业生态保障七个方面重点发力,力争2025年AI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AI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聚焦“高品质特色产业园”成都将以大模型和机器人为“立园”方向,按照“4+3”梯次打造计划,“省市区”三级主管部门联合打造4个首批“样板”特色产业园,推动四川天府新区重点打造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和诸葛空间、武侯区重点打造悦湖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成华区重点打造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聚焦“产业创新联合体”成都将组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联盟,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推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不少于10个,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协同攻关,培育多智能体、行业大模型、智慧航空、智慧医疗、警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细分产业集群。聚焦“AI三要素”成都将在算力、算法、数据三方面持续发力。在算力上,快速推进重点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全市算力规模力争扩大至20000P;发放“算力券”,优化“算力券”供给机制。在算法上,培育10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累计培育不少于80个行业大模型,攻关30项核心技术。在数据上,快速推进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引育20家数据标注企业,建设不少于8个高质量数据集、5个数据要素服务站。聚焦“AI明日之星企业”成都将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原则,建立“AI明日之星”企业培育库,建立“一企一案一专班”服务机制,围绕技术创新、场景供给、金融赋能、人才引育、宣传推广等编制个性化、定制化培育方案,力争引育10家“自主创新强、应用水平高、行业位次优、辐射带动好”的人工智能全国百强企业。聚焦“人工智能+行动”成都将围绕生产、生活、城市治理,聚焦警务、养老、赛事、文旅、商务、展会、农业、教育、城管、应急、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通过行业需求、产品供给“双向奔赴”,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不少于70个。例如,在推动行业需求牵引方面,在公安领域打造机器人警务应用场景,在教育领域打造“人工智能+”教学试点场景,在城管领域打造智慧路网场景等。在产品供给谋划方面,推动重点企业打造养老机器人场景、楼宇服务机器人场景等。聚焦“重点项目招引促建”成都将按照“四个一批”思路,形成“2+6”人工智能重点承载区域AI与机器人产业专项招引工作方案,推动重点项目高效落地、快速建设和提质升级。聚焦“产业生态保障”一是夯实金融支撑,建设目标规模150亿元的AI与机器人产业基金群,建立“投资标的企业项目库”,培育一批“敢投、能投、投早、投小”的耐心资本投资本地项目。二是加强人才供给,充分的发挥成都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智库作用,力争新增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超过15个,推动全市AI产业从业人员数突破18万人。三是深化“进解优促”,持续开展“人工智能+”产业供需对接会等标志性活动,全年举办各类重点活动不少于60场。
2月21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第十三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在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围绕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塑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动能,听取企业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会上,来自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机器人产业的20家企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介绍行业发展动态及公司运营情况,分析面临的困难问题,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产业生态布局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部相关司局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予以回应。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对机器人产业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加速突破,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关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政策治理体系,扎实推进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相关企业要立足行业苦练内功,沉下心来搞自主创新,通过持续投入和攻坚补齐短板弱项,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夯实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础。要深耕市场创新场景应用,在细致划分领域深度挖掘,积极探索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方案,开辟发展新赛道,加速推动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和持续迭代。要协同共进强化链式发展,领军企业主动带动上下游协作,中小企业集中资源打造核心产品,强化配套能力,形成更加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工业与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精神,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政策,坚定不移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慢慢地增加服务保障,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支持广大企业家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部有关司局,相关机构、协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工业机器人是大范围的使用在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工业机器人被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子、物流、化工等各个工业领域之中。目前,机床+工业机器人的模式在生产应用中越来越普遍。作为实现机床自动化生产的好搭档,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如何呢?12月2024年12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71382套,当月同比增长36.7%;1-12月累计产量为556369套,累计增长14.2%。11月2024年11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53581套,当月同比增长29.3%;1-11月累计产量为483884套,累计增长11.1%。10月2024年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50916套,当月同比增长33.4%;1-10月累计产量为465684套,累计增长13.3%。9月2024年9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54044套,当月同比增长22.8%;1-9月累计产量为416319套,累计增长11.5%。8月2024年8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7947套,当月同比增长20%;1-8月累计产量为360592套,累计增长9.9%。7月2024年7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5528套,当月同比增长19.7%;1-7月累计产量为311391套,累计增长7.9%。6月2024年6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53088套,当月同比增长12.4%;1-6月累计产量为283202套,累计增长9.6%。5月2024年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51496套,当月同比增长14.1%;1-5月累计产量为227784套,累计增长8.9%。4月2024年4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50380套,当月同比增长25.9%;1-4月累计产量为170784套,累计增长9.9%。3月2024年3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50623套,当月同比增长6.6%;1-3月累计产量为120294套,累计增长4.9%。2月2024年1-2月累计产量为75992套,累计下降9.8%。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理的工业机器人产量数据。想知道更多机床及相关领域新闻,欢迎关注机床商务网各媒体端。(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
近日,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动完成DeepSeek在市AI应用中心的部署!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依托广东联通的技术实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平台成功实现DeepSeek在国产及主流算力架构上的无缝适配,支持DeepSeek-R1(全功能版)和DeepSeek-V3(全功能版)模型的本地化部署,配以万卡异构算力的强劲支撑,以全省领先的赋能能力,让企业更高效地处理数据、降低经营成本、加速产品研制周期。企业通过赋能中心的DeepSeek模型部署,将能轻轻松松实现智能客服系统的快速搭建、精准的智能问数与分析预测、自动化流程的优化重构,以及跨行业场景的AI应用创新等,助力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占据先机。同时,通过佛山市人工智能生态对接机制的产业服务商能力,赋能中心依托高性能计算资源,结合DeepSeek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模型训练与推理,支持更复杂的AI任务。面向超过20个细分行业,平台提供上百种标准模型产品及定制化解决方案,涵盖智能机器人升级、供应链优化、智能产品研制、经营成本降低等多个领域。此外,中心致力于赋能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领域,依托赋能中心的AI应用能力,高效支持城市综合治理、空天一体化管控、交通智能巡检、城市运行辅助决策等场景落地。据悉,赋能中心还将在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单位率先部署DeepSeek,基于政务日常办公场景,上线日常答疑解惑、信息收集总结、策划分析、文书写作等模块,针对跨部门“数据+材料”整合与分析需求,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智能处理,明显提升决策支撑效率。来源: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据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公司数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从行业分布来看,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大多分布在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这三个行业公司数占全部企业的近八成。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东部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吸引了超2/3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在此集聚,公司数占比高达66.06%,形成了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黄金地带”。中部和西北地区的公司数分布相对均衡,分别占比15.33%和14.97%。东北地区企业分布较少,占比仅为3.64%。这种区域分布格局,既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也为未来产业的均衡布局和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日前,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2024年卓越级智能工厂认定名单,全国共237个,青岛市8个项目入选,数量居副省级城市之首。从行业看,青岛市首批入选的卓越级智能工厂分布在轨道交通装备、家电、电气机械、仪器仪表、钢铁冶金等制造业领域。智能工厂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主战场。贯彻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任务部署,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于2024年启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分级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升级版”,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向更大范围拓展、更深程度渗透、更高层次演进。近年来,青岛市以“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通过夯实数字化的经济底座、构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态,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截至目前,青岛市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8个,数量占全省的1/3;培育省级智能工厂46个,数量居全省之首。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按照工信部工作部署,加强完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生态,大力推进基础级智能工厂普及化发展、先进级智能工厂规模化建设,支持优势企业打造卓越级智能工厂,争创领航级智能工厂,不断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提质扩面,确保青岛市智能工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月11日,中芯国际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快报。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59.169亿元,同比增长31.0%;毛利为人民币33.572亿元,毛利率为21.1%。2024年全年,公司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人民币577.956亿元,同比增长2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6.987亿元,同比下降23.3%,主要由于资金收益下降所致。中芯国际2024年出售的收益达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7%,毛利率为18%,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第二大纯晶圆代工厂的地位。公司2024年资本开支为73.3亿美元,年底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为94.8万片,出货总量超过800万片,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5.6%。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预计出售的收益环比增长6-8%,毛利率预计在19%-21%之间。按应用分类,中芯国际第四季度收入占比分别为:智能手机24.2%、计算机与平板19.1%、消费电子40.2%、互联与可穿戴8.3%、工业与汽车8.2%。按地区划分,中国区收入占比为89.1%,美国区占比为8.9%,欧亚区占比为2%。按晶圆尺寸分类,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上升至80.6%,8英寸晶圆营收占比为19.4%。
智能工厂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主战场。为贯彻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按照《“十四五”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规划》任务部署,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开展2024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分级建设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经省级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2024年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于近日正式印发。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据统计,这些卓越级智能工厂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共建设智能仓储、在线智能检测、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智能排产调度、质量追溯与分析改进等优秀场景近2000个,工厂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提质增效降碳成效显著,代表了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下一步,工业与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卓越级智能工厂培育和推广工作,适时启动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带领企业积极探索未来制造模式,推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向更大范围拓展、更深程度渗透、更高层次演进。
由于全球自动化运动,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2024年末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年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安装的机器人数量)达到162台,是七年前的74台机器人的两倍多。排名靠前的国家相关报告数据显示,韩国每万名员工拥有1012台工业机器人,位居世界第一。自2018年以来,韩国机器人密度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韩国享誉世界的电子产业和强大的汽车产业带动韩国经济,而这两个产业又是支撑工业机器人需求的核心。新加坡的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员工770台机器人,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韩国。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制造业劳动力很少,因此即使运行中的机器人数量相对较少,机器人密度也很高。中国正在大力推广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并已实现每万名员工470台机器人的较高机器人密度(2022年统计数据为402台机器人)。中国在2019年进入全球机器人密度排名前10,并在短短4年内实现机器人密度增加了一倍。德国每万名员工拥有429台机器人,排名世界第四。自2018年以来,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机器人密度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增长。日本以419台位居世界第五。作为全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国,2018-2023年间,日本机器人密度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最大市场之一。2023年,美国机器人密度达到295台,跻身全球前10名。各地机器人密度机器人密度是指运行中的工业机器人数量相对于员工数量。这些统计数据涵盖整个制造业或特定工业部门。由于员工数量是经济规模的衡量标准,因此通过将员工数量除以运转中的机器人数量,可以在相同基础上比较运转中的机器人数量。2023年,欧盟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员工219台机器人,增长5.2%。其中,德国、瑞典、丹麦和斯洛文尼亚位居世界前10名。北美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员工197台机器人,增长4.2%,其中美国是全球制造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整个亚洲的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制造业工人182台机器人,增长7.6%。韩国、新加坡、中国、日本位列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10个国家。
人民网郑州1月16日电(程明辉)1月16日,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在郑州高新区开幕。即日起至1月21日,郑州轻工业大学科学校区、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郑州大学三个赛场将同步开展相关比赛。与此同时,郑州高新区还将围绕机器人产业、低空经济、算力产业举办“产业共振推介活动”。本次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与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河南省电子学会共同承办。1月16日至21日6天时间里,经过层层选拔的11000余支赛队、19000余名赛手、7000余名指导教师(教练)将在三个赛场展开机器人研发、设计等领域的巅峰对决。“郑州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将机器人产业链纳入20条重点产业链重点培育,出政策、建园区、引项目、育链条,扎实推动机器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雄介绍,目前,郑州已吸引集聚河南欧帕等规上企业20多家,一批机器人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机器人嵌入式产业小镇加快打造,2025年产业规模预计超100亿元。未来,更要打造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新高地。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魏晓伟介绍,河南省近年来将机器人产业纳入28条重点产业链,大力开展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链行动、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等,建设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龙门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培育出郑州科慧、中信重工等几十家重点企业,涵盖整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等领域,形成以郑州、洛阳、新乡为核心的规模发展形态趋势,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拥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实现了产业链细致划分领域、关键环节的重要突破。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工业与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介绍,过去十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中国机器人产业更是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世界机器人大赛作为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办赛10年来,慢慢地发展成为激发机器人行业科学技术研发潜力,支撑创新驱动赋能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培养全世界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本次大赛还为科技界、产业界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幕式上,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程明介绍,高新区各类经营主体突破10万家,在机器人相关领域优势显著。大赛期间,多场产业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等活动也同步举行,众多院士、专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代表纷纷为机器人产业等建言献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总决赛设“BCI脑控机器人大赛”和“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共20余个大项、50余个小项、100余个竞赛组别,为全球机器人爱好者搭建了超级宽广的竞技舞台。据了解,截至2024年7月,我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2/3。同时,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10年间增长近19倍。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罗俊杰执行副会长赴湖南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并参加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
Copyright © 2020-2022 新利在线娱乐网登录/18体育平台官网网址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006988号-2
地址: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肖家铺路69号 电话:13872109629 邮箱:wbmotor@163.com
关注我们